activity
新藥創始人俱樂部(NDFC)于2021年11月10日宣布成立CNS創業社,以“信任、開放、分享、成長”為理念,聚焦CNS領域,為創業者提供企業發展中切實有效的幫助。12月21日,蘇州,由NDFC-CNS創業社主辦,凱普頓醫藥協辦的首期沙龍——藥企與Biotech的合作與發展,邀請到十余位Biotech公司創始人或負責人,多家藥企商務拓展負責人及投資機構負責人,共同交流探討CNS領域的發展與機遇。
2021年可謂是CNS新藥研發的元年,這一年我們聽到越來越越多在CNS領域深耕的新藥研發人的聲音。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一直以來是通過合作的方式,憑借雙方各自的經驗和優勢,快速推進項目,期望可以盡早普惠病患。NDFC-CNS創業社希望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匯聚CNS新藥研發領域專業人士,打造中國最具價值與影響力的神經系統新藥研發資源互助平臺,共同構建神經系統新藥研發的良好生態。

王鵬?
NDFC-CNS創業社社長
寧丹新藥CEO
俱樂部自創辦以來經過六年的發展達到了一定規模,因此需要更加聚焦的專業的活動。另一方面,俱樂部創辦以來一直希望能幫助會員們推進和傳統大藥企的項目合作,但由于各種原因至今還沒開展相關活動。2021年是神經領域進入快速發展的一年,今天的活動是CNS創業社舉辦的第一期聚焦于神經領域項目合作討論的活動,希望在創新型Biotech和傳統企業之間開展項目交流和探討,共同推動CNS領域新藥研發事業。
《CNS領域投融資及趨勢觀察》

報告嘉賓:李逸石 浩悅資本合伙人
CNS新藥研發屬于細分領域,相比較腫瘤領域受資本關注度不高,需要產業和資本聯合助力該領域的發展。CNS領域大致分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發育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阿爾茨海默?。ˋD)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典型例子,一直被大家所關注。CNS領域市場龐大,全球腦疾病患者約占全部疾病的11%,社會負擔接近人類疾病總負擔的30%,各種腦疾病的患者人數接近1.3個億。
過去30年,CNS領域缺少有效療法,用藥策略局限,CNS藥物主要致力于緩解癥狀。用藥或開始治療時,試圖修復認知功能和神經結構的損傷有時候已經太晚了。近幾年CNS藥物研發進展,首先在基礎研究方面,2019年有關AD的論文已超過1萬篇,所以學術界對于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有明確的意識。其次是動物模型的開發,為轉化醫學的推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點我們從新藥研發可以看到初步成果。最后是監管的改變,國家對中國創新藥的支持。
相信未來10年是CNS藥物研發的黃金時代,我們對企業間的合作,對資本未來十年投入的方向保有信心。
Biotech公司分享嘉賓:
威? ?帆??博志研新商務負責人
王曉冬??鼎智生物CEO
呂? ?晨??福貝生物項目管理總監
陳錦輝??格蘭科醫藥總經理
徐江平??蘭晟醫藥CEO
王? ?鵬??寧丹新藥CEO
劉? ?偉??喜鵲醫藥COO
文? ?軍??長車生物CEO
黨? ?群??真實生物總裁
溫? ?波??澳宗生物BD總監
藥企BD負責人分享嘉賓:
孫? ?成??恩華藥業BD總監
孫琦峰? BioShinBD總監
徐鵬飛? 石藥集團醫學總監
姚夢竹??天士力VP
張海濤??先聲藥業高級商務經理
袁斌驊??翼思生物高級商務經理
凱普頓醫藥分享嘉賓:
裴恒 凱普頓醫藥董事長
翟宇?凱普頓醫藥CEO
嘉賓觀點:
需要扎實的基礎研究,對疾病機理、機制、靶點研究的很清楚。
在CNS領域,相比較而言小分子新藥成功的概率會大一些。
從已經上市的藥物尋求一些啟發再開展新藥研發工作。
Phase I到NDA階段,藥物研發成功率,CNS領域約8%,精神領域約6%,腫瘤領域最低約5%?,F在隨著資本的介入,人力的投入,業界的關注度提高,都會給CNS領域新藥研發帶來曙光。
轉化醫學、精準醫療在神經領域的介入,會讓成功率大大提升。
嘉賓觀點:
腦外傷的治療,國內還沒有達到標準化治療的程度。
靶點驗證,建議做臨床POC。
嘉賓觀點:
基因治療的主要的領域是神經,第二是干細胞。
Trace技術,從干細胞開始跟蹤它的分化,了解它的功能,它和細胞間有什么聯系、有什么相互作用等。
采用血液標志物進行初篩,加速臨床入組降低成本。
把現有的藥物做一些同位素標記,然后結合臨床的影像學,這可能是未來CNS藥物在診斷治療和預防方面可行度比較高的一個方式。
人機交互技術,通過將動作指令信號輸入給機器,讓機器帶動人體行動。
在CNS領域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單克隆抗體、重組蛋白,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新技術。例如Biogen的單抗,盡管它的入腦率非常低,但是它非常顯著明顯的降低腦內的Aβ含量,所以我覺得生物藥還不能簡單的認為因為它不能穿透細胞膜和血腦屏障而難于成為CNS藥物。
嘉賓觀點:
中樞神經系統有很多疾病的治療通路都是共通的,類似腫瘤藥物的一藥可以治療多個腫瘤。對于中樞神經系統來說,尤其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很多罕見性疾病,都能夠在同一個靶點上,相同的作用機制上,把一個藥物針對更多的疾病病種來開展研究,這樣研發的成本和周期可能會降低。
很多公司的pipeline里面都包括阿爾茲海默癥藥物,但是放在了比較后面。阿爾茲海默癥藥物研發比較具有挑戰性,藥企一般優先去作難度相對小一些的,然后再來挑戰阿爾茲海默藥物研發。
我們會考慮盡量從多機制,多靶點,多技術的角度,而且要做全世界獨特的,不同機制的獨特組合。
AD不光病因不清楚,沒有合適的動物模型,所有現有的動物模型沒有一個能真正模擬人體的變化。導致做藥非常困難,我們要理解AD藥物研發的困難。